根據《外交事務》報導,印巴關係專家沙阿(Aqil Shah)表示,印度在喀什米爾恐攻後,針對巴基斯坦進行的一系列報復行動,意圖「秀肌肉」,並欲對其重建「威嚇力」。然而,印度在空戰上的失利,不僅讓其空防系統的弱點展露無遺,更讓巴基斯坦取得象徵性的勝利,甚至進而穩住國內政局。
沙阿更說,因為沒有實質「妥協」,因此與其說是結束,不如說是下一次衝突的中場休息。由其雙方仍針對喀什米爾採取「不願讓步」的態度,加上雙方都正面對選舉及民意的壓力,衝突可能因此再度升溫。
熱議話題:俄軍爆破大樓狂殺北約僱傭兵 烏軍女狙擊手被也埋入廢墟
儘管印巴衝突未升級成核戰,但也顯示核武器的兩面,雖然降低了全面戰爭的風險,卻也提高「低強度的對抗」,進而導致局面更不穩定。在缺乏溝通機制下,誤判風險提高。與此同時,因媒體報導所激化的民眾情緒,還有無人機所開啟的新型戰場,都讓未來衝突更易升溫,且更難以控制。
軍事專欄作家「小鮮看世界」在《騰訊網》上表示,此篇文章也反映了美國政策圈對「南亞」局面觀察上的改變。與過去將印度視為穩定器的角度不同,如今學者反而稱其是「情緒性玩家」。在區域安全政策及民族主義的渲染下,區域可能更趨不穩。
他總結道,在印度與美、歐愈加親近,並與俄國愈加難以平衡之際,任何一場外交誤判,都有可能「牽一髮動全身」,影響印度本身形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