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眼宜蘭政壇,游錫堃先生確實身體力行繼承郭雨新先生的精神。所以在他擔任省議員和縣長期間,一方面非常謙卑地承接這一股力量,另一方面又持續去拓展。反觀,黃煌雄先生是靠著郭雨新的支持者才能選上立法委員,可惜他恃才傲物、私心太重,最後遭到郭雨新支持者的唾棄,這是黃煌雄無法在宜蘭政壇立足的根本原因。無奈,黃煌雄先生非但不引以為鑑,反而想方設法竄改宜蘭民主運動史。筆者研究宜蘭民主運動史已經超過三十年,為了緬懷眾多民主先輩的貢獻,也為了讓後代子孫知道歷史的真相,因此徵得游錫堃前院長的同意,將影響宜蘭深遠的1981年省議員暨縣長選舉公諸於世。這純粹是對歷史負責,沒有任何政治動機,更不想對當前政治造成絲毫影響,所以才選擇在游錫堃前院長卸任公職一年多後發表。

一、黃煌雄帶著答案問問題

有人說:「帶著答案問你問題的人,他要的不是你的答案,而是你的把柄。」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在現實生活中,有些人會帶著他們自己的答案來向你提問,他們的目的並不是真正尋求你的看法或建議,而是試圖透過你的回答來尋找可能支持他們的觀點或行動的依據。

話題延燒:張文隆觀點》游錫堃前院長還原1981宜蘭黨外關鍵選戰1

令人敬佩的是,陳定南、張川田在面對「帶著答案問問題的人」,仍然堅定的說實話。而「927黨外協調會」上,游錫堃沒有被推薦,除了游錫堃自己清晰記得外,選後陳定南、張川田兩位的說詞亦是有力的證明。(《人民的力量-蘭陽平原的雨月四十八天》六刷,頁250、頁261、頁264、頁303)

如果還有人認為他們三個當事人的話不能盡信,那麼主持會議的黃煌雄本人,在「927黨外協調會」第二天說的話,應該是百之百可以相信了吧!

黃煌雄在協調會第二天(9月28日)舉行記者會,據聯合報9月29日:「黃煌雄表示,為促進民主政治發展,並為縣民提供比較機會,無黨籍人士決定共同推薦陳定南為縣長候選人,『省議員部分則不推薦人選』。」(聯合報2版,1981-09-29)由這段報導足可證明「推薦游錫堃」五個字純屬虛構。

二、「許派影響說」及「另立山頭說」

至於黃煌雄為何不推薦人選?因為若只推薦一個人,勢必優先考慮游錫堃。這是黃煌雄當年所不願意看到的。其真正原因為何?

現象的背後,政壇上至少有「許派影響說」及「另立山頭說」兩種說法。

所謂「許派影響說」,是認為許派領導人許文政,在許派大將官來壽縣長提名失敗後,千方百計要保存這個許派的命根子,因而影響了黃煌雄的作為。

「另立山頭說」則是認為黃煌雄在輔選過程中,除了認定縣長不會當選外,亦有意讓黨外二位省議員候選人平分選票而落選,以利其在郭雨新、林義雄的傳統黨外之外,另外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系統。

三、游錫堃堅定的信念

面對國民黨及部分黨外等多方勢力的挑戰與打擊,為何游錫堃能夠堅持並且挺過來?

因為游錫堃對追求台灣民主及維護宜蘭傳統黨外精神,有強烈的使命感,而且宜蘭縣大部分黨外人士及參與「927黨外協調會」的大多數成員一直對游錫堃支持與鼓勵。

再說,全國黨外菁英例如立法委員費希平、康寧祥、張德銘、許榮淑,監察委員尤清,國大代表周清玉、黃天福等也紛紛表達在宜蘭縣對游錫堃唯一支持。

總之,自從1977年起,游錫堃在黨外陣營數年的付出,讓其在1981年已經獲得全國「黨外陣營」的普遍認同。他們的支持,使游錫堃能擺脫黃煌雄的打壓與束縛,也是游錫堃堅定奮鬥、勇往直前的最大助力。

黃煌雄為何不乾脆推薦兩個人?因為「推薦」兩人無法說服社會大眾。何況「開放競選」也等同推薦兩人,有時「開放競選」更方便有心人作重點支持。這從黃煌雄在其後的輔選過程中,一直排斥「立足點平等」,一直逼游錫堃接受「齊頭式平等」可證。

四、選舉結果分析

在宜蘭縣選舉史上,省議員席次國民黨籍至少當選一人甚至曾經兩席全拿,而黨外或無黨籍人士至多當選一人,從未當選過兩席。

以前一屆(1977年)省議員選舉宜蘭縣黨外得票率來看,林義雄雖然拿到當次及宜蘭縣史上的黨外最高票,但是國民黨提名的兩位候選人,官來壽得53,163票,陳洦汾得45,486票,合計98,649票,比起林義雄的73,617票,仍然多出25,032票。所以以前一屆黨外得票數,可以知道「黨外沒有當選兩席的實力」。

從選後的得票結果看,也清楚說明黨外並無兩席全拿的實力。雖然縣長陳定南勝選,贏了對手8,000多票;但是省議員部分,游錫堃41,631票、張川田29,215票,合計只有70,846票,與陳洦汾59,798票加官來壽40,867票的100,665票相比,「足足輸了29,819票」。

張川田與游錫堃二人合計輸29,819票,不但比1977年林義雄一個人對國民黨二位候選人合計所輸的25,032票「多輸了4,787票」;而且如果單單以黨外本身前後屆得票數自我比較,1981年張川田與游錫堃兩個人合計還比1977年林義雄一個人的得票數「減少了2,771票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