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共將於9月3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「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」大會,相關輿論宣傳同步升溫。隸屬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歷史研究院22日透過官方微信公眾號,轉載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郭洋在《歷史評論》刊登的文章,題為〈不能誇大國民黨的抗戰作用〉,直言近年國內部分公眾與學術研究出現「美化國民黨」的傾向,必須予以糾正。
郭洋在文中點名,所謂「國軍粉」人士透過剪輯歷史影像、改編影視劇等方式,刻意強調國民黨的抗戰貢獻,卻避談其消極抗日、軍事失誤,甚至將問題歸咎於中共的割據與摩擦。他批評這種說法「不僅違背歷史事實,更是顛倒黑白」。
全站首選:核三公投沒過喊修法 黃國昌證實:已和羅智強討論 盼推「公投綁大選」
文章回顧,國民黨自九一八事變後推行「攘外必先安內」政策,對日一再妥協退讓,壓制國內抗日力量;七七事變爆發後,蔣中正仍寄望歐美列強介入,抗戰意志並不堅定。期間更出現汪精衛投敵、數十名國軍高級將領投日的情況。郭洋指出,1939年至1943年間,國民黨甚至三度發動反共行動,配合日本「誘降反共」策略。
在戰場表現上,郭洋認為國民黨「片面抗戰」導致正面戰場連連潰敗,缺乏主動精神,過度依賴外援,陷入被動困境。更嚴重的是內部腐敗:國軍將領貪瀆、後方盤剝百姓,「前方吃緊,後方緊吃」,導致軍紀敗壞、民心流失。他引用國軍軍法執行總監何成濬的說法指出,戰時各戰區強姦、搶劫「幾乎每天發生」。
不過,郭洋也強調,揭露國民黨在抗戰中的消極面,並非否認正面戰場的作用,更不是抹殺張自忠、謝晉元等愛國將士的犧牲。他主張評價國民黨抗戰應「一分為二」:其一,必須區分積極與消極作用,不可籠統稱為「貢獻」;其二,要分辨哪些是國民黨主動作為,哪些是迫於中共及全國人民推動;其三,應將國民黨統治者與基層愛國官兵區隔開來,避免混為一談。
這篇文章正值中共籌備大型閱兵之際,被外界視為北京再度強化官方抗戰史觀的舉措,藉此凸顯中共才是抗戰中堅,並削弱國民黨在歷史上的角色定位。